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绿色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2年)四、

来源网址:http://www.kyipc.cn/

五、实施九大工程,提升绿色发展承载能力

立足北京区域功能定位和城市总体规划要求,重点围绕能源、建筑、交通、大气、固废、水、生态等领域,统筹城乡发展,突出阶段重点,切实推进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承载能力。

(一)清洁能源利用工程。

1.推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发展风力发电,加快推进官厅风电场二期建设;以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为核心,积极推进大型光伏电站、光能热水系统、阳光浴室、阳光校园和园林夜景等一批示范项目建设,到2012年实现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100兆瓦,太阳能集热器利用面积达700万平方米;逐步提高生物质能利用率,探索垃圾处理厂建立生物质发电项目,有序推进大型多村集中式沼气、秸秆气集中供气工程,建成平谷生物质热电联产等一批重点示范项目,未来3年力争实现新增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60兆瓦;鼓励发展再生水热泵和电厂循环水热泵,着力建设一批区域规模化、系统集成化的重点示范项目,未来3年实现新增热泵供暖面积1500万平方米。

2.完善能源输配网络。加快建设电力主网主道,不断完善配网,提高电力在能源终端消费中的比重;开展智能电网试点建设,重点推进延庆智能电网示范城市、昌平未来科技城智能电网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扩大天然气使用范围,完成8万户城区老楼通天然气工作,稳步推动远郊新城和有条件的重点镇通天然气,力争到2012年实现天然气占能源利用总量的比重达到12%。加强老旧供热管网改造,持续推进城区4200公里老旧供热管网升级改造工程。

3.推进能源清洁化利用。推进城市核心区“无煤化”建设,在完成文保区16万户平房居民“煤改电”工作的基础上,适度推进平房区、简易楼清洁能源改造;推进中心城区20吨以上大型燃煤锅炉房清洁能源改造及能力扩建;加快推进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能源清洁化利用;实施郊区供热资源整合,完成11个新城集中供热项目建设,实现新增集中供热面积8000多万平方米;推动国华、高井等四大热电厂使用清洁能源;完善需求侧管理机制,出台能效电厂激励政策,启动能效电厂工程。

(二)绿色建筑推广工程。

1.强化新建建筑节能标准。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强化源头控制力度,研究制订并执行高于国家的地方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推广绿色建筑标准,加大对工程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的执行监察力度;鼓励采用新型结构体系、新型墙体材料和可再生能源,建设抗震节能型农民新住宅,到2012年完成1.2万户农村住宅新建工作。

2.深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重点推动宾馆、饭店、医院、学校、城区老旧平房、小区住宅等既有建筑进行包括墙体、供热系统、耗电设备等在内的系统节能改造,建设一批示范项目。到2012年,完成1000万平方米既有住宅,1030万平方米普通公建节能改造,49万平方米老城改造,6万户既有农民住宅节能保温改造;完成420栋大型公建用电分项计量和动态监测,2100多万平方米大型公建节能低成本改造;开展200台以上锅炉环境温度补偿、烟气余热回收等改造,完成8000万平方米既有建筑供热系统节能改造。

3.重点推进公共机构节能改造。出台政府机构节能指导意见;全面启动市级政府机构节能改造诊断,完成30家市级机构办公用房节能改造;实施公共机构节能改造“五个一”示范工程,即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五个领域各选择一个单位进行系统节能改造;鼓励公共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对围护结构、供热采暖、空调制冷、办公设备、照明等系统及网络机房等重点部位进行节能改造。

4.建设一批绿色示范建筑。以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为重点,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的绿色建筑典范。积极推动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新校区的绿色校园创建;建成一批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措施于一体的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使用市级财政性资金新建的公共建筑,具备条件的须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竣工后需通过国家绿色建筑测评。

(三)绿色交通出行工程。

1.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加强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客运系统中的骨干地位,按照“安全、质量、功能、成本和效率”相统一原则,加快轨道交通新线建设,到2012年总里程达到420公里,基本形成“三环、四横、五纵、八放射”的网络体系。加快构建以快线网为骨架、普线网为基础、支线网为补充,覆盖城乡的地面公交服务网络;加快建设快速公交通行系统,在主要客流走廊上继续增辟公交专用道;每年实施一批道路微循环工程项目和交通设施改造项目,重点改造中心城和城乡结合部的主要拥堵节点;优化调整公交线路,完善线网功能结构。到2012年,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力争达到42%。

2.积极推广新能源环保汽车。对接科技部“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程,在公交、环卫、出租等公共服务领域开展以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为重点的规模示范应用,到2012年形成5000辆的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配套建设充电站等相关设施;加快天然气加气站建设,扩大天然气汽车应用规模;实施泊车熄火等行为节油措施,并对公交、环卫等公共服务领域用车试点安装节油装置。

3.加快建设慢行交通系统。以缓解城市交通拥挤和改善城市环境为根本出发点,打造安全、舒适、便捷的慢行交通系统。修订或废止不利于自行车交通的管理规定,将自行车纳入全市交通规划,在道路两侧设立自行车专用道;在中关村西区、广安门内大街、商务中心区等重点地区和历史文物保护区,规划建设一批步行、自行车交通示范街区;在客流集中地区增设安保设施齐全的自行车停车场,完善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接驳换乘系统;在地铁站、公交枢纽等重点地区大力扶持自行车租赁业发展,到2012年形成约500个租赁点,2万辆以上租赁规模。

4.逐步完善智能交通体系。加快推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和便民交通服务系统建设,完善智能交通体系。重点研究建设交通信号区域控制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交通管理基础设施与道路交通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完善轨道交通网络化指挥调度系统和地面公交智能调度指挥系统;持续推广电子收费系统应用,2012年实现ETC通行率达25%左右。重点建设新型公共交通动态路径、动态停车、驻车换乘等诱导系统,以及汽车租赁等信息服务系统;充分利用媒体和手机、情报板、车载导航等信息终端,为公众提供实时、便捷、个性化的交通信息服务。

(四)节能环保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广工程。

1.加快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大力推广中央空调节能、工业电机节能、生物质燃料高效利用、智能管理等能效技术;在大气污染控制领域,重点推广锅炉房烟气脱销、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大气污染立体监测等技术;在水资源处理利用领域,重点推广膜处理、雨水收集、农业节水、智能节水控制等技术;在垃圾处理与资源综合利用领域,重点推广垃圾焚烧发电、建筑垃圾生产建筑材料、垃圾填埋气收集、渗沥液处理、废聚酯瓶再利用、废弃电子产品综合处置利用等技术。

2.全面推广节能环保新产品。配合国家十大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着力推进能效等级2级以上的空调、冰箱、洗衣机、平板电视、微波炉、电饭煲、电磁灶、热水器、电脑显示器、电机等10类产品广泛应用;以重点用能单位为核心,鼓励企业应用高效三相异步电动机、高压电动机、交直流永磁电动机、非晶电机和非晶变压器等产品,到2012年,推广完成3000台高效电机和1500台高效变压器。

3.继续推广高效照明产品。扩大绿色产品应用范围,推广重点逐步由家庭、公共机构室内照明系统向城市露天照明系统的转变。2010年完成石景山、房山等9个区县1200万只高效照明产品推广,全市公共机构及居民家庭基本实现绿色照明;扩大半导体照明(LED)路灯示范范围,在城区重点市政道路、商业街道、户外广场等城市照明领域推广应用LED光源等高效照明产品以及与太阳能的结合利用,试点推广三遥控制等先进智能节能控制系统。

(五)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工程。

1.完善废旧资源分类收集体系。进一步细化和规范垃圾分类标准,增强对资源性固废分类回收的引导力度;细化完善垃圾分类回收设施,在居住小区试行开展新型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和垃圾袋发放推广工作,凡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居住小区和社会单位全部实行生活垃圾和餐厨垃圾分类收集;改造、建设密闭式清洁站等垃圾分类配套设施;在全市乡镇推广有机垃圾源头单独收集模式;引导现有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升级改造,初步完成13个再生资源专业分拣中心建设,扶持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垃圾分类运输队伍。争取到2012年实现本市垃圾分类达标率超过50%。

2.加快建设一批生活垃圾处置设施。推进梁家务等4个生活垃圾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完成北天堂、高安屯、顺义(二期扩建)、董村、南宫等一批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到2012年实现全市垃圾处理能力达1.7万吨/日,垃圾焚烧、生化处理和填埋比例达2∶3∶5;加快建设5座大型餐厨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围绕星级宾馆、餐饮街、高校集中区、度假村等餐厨垃圾集中产生地区,配套建设一批餐厨垃圾原位处理设施,2012年实现餐厨垃圾集中处理能力达1545吨/日;加快生活、医疗、工业等领域危险废弃物的管理和集中处理,推动北京生态岛危险废物处理工程尽快投入使用,鼓励危废年产生量超过1万吨的企业自建处理设施;积极推进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治理。

3.发展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认定工作;完善企业间废物交换信息网络建设,推动废弃资源产生、废弃资源利用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物质流通;支持废旧家电、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与零部件再制造、废塑料、废旧轮胎、废纸、园林废弃物、污泥处置等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制定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推动京南、朝阳高安屯等建筑垃圾综合处置示范项目建设;鼓励废旧轮胎胶粉沥青、再生纤维、再生建材等再生材料的推广应用。(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三版)